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动态 >> 正文   

  科研动态

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缘起

2014年11月18日 17:08 来源:广东财经大学永利集团3045522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 浏览:
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缘起
李静瑞赵国平
(作者简介见末页)
 
摘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既是发展观演进的必然结果,又是对我国现实反思的结晶。发展观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不同时代历史背景和条件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的。在发展观演进的历程中,“人”的地位越来越凸显,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之所以在今天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除了世界发展观演进的纵向驱动外,更是我们对中国现实横向反思的结晶。
关键词:发展观;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现实
 
 
近年来,我国提出了以“以人为本”为本质和核心的科学发展观。这一发展观的提出既是发展观演进的必然结果,又是对我国现实反思的结晶。
 
一、       科学发展观——发展观演进的必然结果
 
众所周知,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而发展观则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自20世纪50年代,人类自觉意识到的理论化、系统化的发展观产生以来,发展观就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不同时代历史背景和条件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的。因此,不同时代奉行的发展观是不同的。“人”在不同时代的发展观中的地位也是不同的。从世界范围来看,20世纪50年代以来5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发展观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而“人”的地位也在发展观的这一演进中越来越凸显,并最终上升到今天“本”的位置上来。
第一代发展观是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观。这种发展观流行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以刘易斯为主的美国经济学家把社会发展归结为经济的增长,把国民经济的增长归结为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单纯把国民生产总值绝对增长作为发展的绝对目标。因此这种发展理论又被称为经济增长理论。
这种发展观在短期内确实较大地促进了世界范围内多数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经济的复苏和增长,使这些国家的人们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二战”所造成的社会危机和物质匮乏。但这种发展观有两个方面的明显缺陷:一是“见物不见人”。这种发展观把发展仅仅归结为经济的增长,而根本没有顾及到人的发展;二是重经济发展轻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这种片面的发展观把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制约排除于增长的视野之外,导致了有增长而无社会进步的严重后果,带来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贫富差距等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
基于第一代发展观的种种缺陷,20世纪60年代末,瑞典发展经济学家缪尔达尔提出,增长不等于发展,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变革的有机结合。这可称为第二代发展观。
该代发展观的另一代表达德利·西尔斯则从人的角度对发展作出了解释,他指出:“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所提出的问题是:贫困发生了什么变化?失业发生了什么变化?不平等发生了什么变化?……如果这三个方面的情况越来越糟,即使人均收入增长一倍,把它叫做‘发展’也是不可思议的。”由此可见,这一代发展观已经开始关注人们的贫困问题、失业问题和不平等问题,已经包含了发展过程中对人给以关注这一意识。这较之第一代发展观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第三代发展观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可持续发展观。这一发展观兴起流行于6080年代,至今仍有较大影响。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出版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把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种可持续发展理论把资源分配的代际伦理思想、人类与自然界和谐共处的思想等现代精神纳入人类社会发展的视野,从而向世人展示了一种全球视野、一种合理化的全球交往规则和精神。因而,可持续发展理论一提出就倍受瞩目。
由此可以看出,可持续发展理论更进一步包含了对人的关注,不仅仅关注当代人的生存和发展,而且考虑到了子孙后代生存与发展的权利。
第四代发展观是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观。20世纪80年代,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了“整体的、内生的、综合的”新发展观,强调“人本”重于“物本”,注重人的发展。这一新发展观受到联合国的重视和推崇。正是根据这一发展观,联合国制定了人类发展指数(HDI),该指数除超越经济领域,沟通平等与协调、经济与道德、效率与公平、工具与目的、眼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外,还着重把人均寿命指数、人均受教育年限指数和人均收入指数等人的各项生存和发展指标列入综合发展指数体系。凸显了对人的重视。因此说,该代发展观是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观。
近年来,我国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若将其纳入人类发展观的演进史,可以视为第五代发展观。该代发展观除了更加强调发展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外,更把“以人为本”作为自己的本质和核心,强调“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这种发展观更为符合发展观演进的趋势,它既强调发展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性,又特别强调人在发展中的地位和价值。
通过对上述五代发展观演进过程的简单回顾,可以看出,“人”的地位是越来越凸显,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在第一代发展观里几乎找不到人的影子;第二代发展观开始关注人的生存状况;第三代发展观则把关注人的眼光从当代延伸到了子孙后代;第四代发展观进一步把“人”视为整个发展的中心;而第五代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则更进一步把“人”放在了“本”的位置。因此,从世界发展观的演进趋势看,今天,我国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人类发展观演进的必然结果。
 
二、       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现实反思的结晶
 
我国之所以在今天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除了世界发展观演进的纵向驱动外,更是我们对中国现实横向反思的结晶。
在过去近三十年间,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所奉行的基本上是前述第一代发展观——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理念,即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把国民经济的增长归结为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单纯把国民生产总值绝对增长作为发展的绝对目标,而无暇顾及人自身的发展。勿庸置疑,我们在这一发展理念下所进行的发展确实带来了中国堪称“奇迹”的经济增长。
然而,由于这一经济增长是以上述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观为指导的,而这一经济增长理论的缺陷之一就是重物轻人。在这种发展观的视野下,经济利益是人的唯一利益,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是人的活动的唯一动力,经济目标被当作人类发展的唯一或最高目标。人的正当利益,主体价值则往往被放在最细枝末节的地位。马克思就曾经深刻地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这种现象。他说:“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应该说,经济是为人的,但经济活动又会自发使人性扭曲,因此,有工业,就会有异化。这种异化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现象。任何把物质利益、经济目标放在至高无上地位的工业社会都会不同程度地造成人的异化和对人的地位的贬低。因而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对本应作为发展的目的和社会主体地位的人的种种不公正待遇:
第一,无视人的正当利益
所谓人的正当利益是指,人为了维持正常生活和工作所必须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在当今社会条件下,凡是维持人的正常生活和工作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就应当视为人的正当利益,就应给予必要的社会保障与法律保护。
然而,在我国过去近三十年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相当一部分中国普通百姓的利益是很少,甚至根本没有被顾及的。至今,我国还存在着相当一部分的弱势群体,这些弱势群体在农村主要指无地或很少土地或即便有些土地但负担沉重的农民,在城市则主要指失业下岗工人群体及农民工,城市自发流动人口等城市边缘群体。看不起病,孩子上不起学,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等是这些弱势群体普遍存在的问题。对于他/她们,我们不能说,他/她们的正当利益得到了重视或正视。因为,看得起病,供孩子上得起学,农民有地,工人有岗,享受最基本的社保待遇,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人最基本、最正当、最无可厚非的利益。但就是这些最基本、最正当的、最无可厚非的利益都不能得到应有的满足。而对此,我们的理由却是:这是我们经济发展的必要牺牲,不这样我们的经济何以发展?而在经济增长理论发展观的视野下,这一理由又是如此的合理而动听。
第二,无视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人是历史的主体,是一切社会活动的承担者。由于人是历史的主体,所以,历史是由人创造的。马克思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因此说,人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伟大力量,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就没有历史发展。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深刻阐明了这一观点,认为社会发展的进程并不像自然界那样,仅仅是各种自然物自发作用的产物,而是有意识有目的人的活动的结果。人的主体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人作为历史发展的主体,蕴藏着无穷的潜力和智慧。邓小平也说,“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因此说,经济、社会发展的依靠力量是人。而这里的“人”决不单单指某些领导干部或少数有特殊地位和利益的人。而是指参与和支撑我国整个现代化建设、社会发展全过程的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因此,对于他们,某些领导干部或少数有特殊地位和利益的人的正确态度不应是轻视、忽视甚至鄙视,而应该是给以足够的重视,让他们参与管理和决策。因为他们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真正实践者,他们才最有资格也最有能力对自己所亲身实践着的各行各业进行管理和决策。但现实中,我们的决策机制却依然滑行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命令和长官意志的惯性中难以自拔,我们习惯于行政领导“拍脑袋”决策,忽视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建设,即便偶或在决策过程中修饰以“民主”的形式,但往往也只是形式而已。行政权威大于专业意见的现象在我们决策和管理的过程中并不少见;因决策失误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的事件时有发生。
人是历史的主体。既然人是主体,所以人就具有人的资格、人的价值、人的意义和人的尊严。这就要求我们要把人当人看,尊重人。每个人既要把自己当作人,也要把他人当作人;既要自尊,也要尊重他人。但现实中,只尊重自己,不尊重他人,甚至既不尊重他人,连自己也轻视的人却比比皆是。可以说,“以物为本”,尤其严重的是人把人不当作主体,而当作客体的问题。如果说作为主体的人对作为客体的关系已经严重恶化,那么,作为主体的人把他人,甚至把自己都作为客体的现实则更加令人不安。当人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的时候,他的主人翁意识、主体作用的发挥也会大打折扣。
第三,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在我国生产力尚极其低下的现阶段,在经济利益至上,“以物为本”发展观的驱使下,盲目的社会分工和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把人们终身束缚在某一职业上,或随意地把人们从一个职业抛到另一个职业上去,这样,人们只能是被动地而往往并非自愿地发展某一方面的才能,而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发展则被窒息了。正如恩格斯所说:“由于劳动被分成几部分,人自己也随着被分成几部分,为了训练某种单一的活动,其他一切肉体的和精神的能力都成了牺牲品。”即便是把握住了改革开放之契机以种种方式先富起来的人们也迫于竞争的巨大压力而无暇顾及自己的智力发展和精神需求,于是,人们的个性被压抑,精神被掏空,人格留缺陷。虽然人们要追求的经济利益部分地甚而全部地得到了满足,可人们并未感到所期望的幸福,反而更加焦虑和不安了。“穷的只剩下钱了”的慨叹时有耳闻。原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经济理性意识日益内化到人们的观念中。以最小经济成本或代价赢得最大化的经济收益的经济理性慢慢泛化,成为用以判断一切事情的终极目标。而人的精神价值的空间被挤占。建国以来所宣扬的共产主义理想对许多人而言成为虚无飘渺的空中楼阁。正是在这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激烈冲突中,个人便出现了无所适从甚而信仰危机,于是,人们也丧失了自己的精神家园,成为马尔库塞所描述的单向度的人。
现在,我国依然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依然不算高,我国依然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民的生活依旧不够富足,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在贫困中苦苦挣扎。因此,经济发展对中国的重要性,不管怎么说也不过分。可问题在于如何发展。我们发展的本意本来是要使人民生活越来越富足,人的发展越来越全面,人的主体作用越来越明显的,而结果却只是使少数人越来越富足贪婪,人变得越来越畸形,人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越来越受到压制。这就使得发展这个时代的重要主题在我国现阶段成为一个不仅要实践而且更急需深刻反思的问题。于是,2003年,我国提出了以“以人为本”为本质和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开始要把“人”这一历史的主体放回到应在的位置。
 
 
 
参考文献:
 
   [1]达德利·西尔斯.发展的意义[J]. 国际发展评论.1969(12):2-3.
[2] [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1.
[3]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31.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0.
[5]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0-331.
 
On the Proposal of theHuman First Scientific View of Development
LI Jing-rui
 
Abstract: our country proposed the human firstscientific view of development. On one hand, it is the inevitable consequence of the evolution of development view.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from the reconsideration to china’s reality.Development concept is not static, but be developing and changing with different historical backgrounds and conditions of the times of change.In the course of evolution of the
concept of development.The position of the “human”is more and more prominent.Besides vertical drive of the evolution of development concept  in the world, we proposed the human firstscientific view of development, but also the crystal of horizontal reflection of china’s reality.
Keywords: development view;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uman first; reality
 
作者简介:
李静瑞(19796月):女,汉族,河南郑州。
作者学历、学位、专业:硕士研究生  马克思主义哲学
作者单位:广东商学院永利集团3045522  经济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地址:广州增城华商街1号广东商学院永利集团3045522经济系
邮编:511300
联系电话:(013512794637 02082640509
 
 
赵国平(196910月):男,汉族,河南郑州
作者学历、职称:大学本科、讲师
作者单位:广州广播电视大学  人文学院
 
 
 
 
 

上一条:论“以人为本”中“人”之双重涵义 下一条:思教部教师科研一览表

关闭

Baidu
sogou